声音:指叔
配乐:没有配乐
你好,欢迎回来,今天咱们将结束掉这本《炒股的智慧》,都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常说,好的公司股票,就应该终生持有,买了不卖。
但作者说,这个境界,对于普通散户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别的不谈,散户想了解一家公司,只能通过公开渠道,看财报啊、研报啊之类的,而机构投资者会专门派人,进驻公司内部,监督管理,这在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上,都是不好比的。
所以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炒股的智慧》,作者没说是投资的智慧,其实本书更侧重的,是教你怎么做零和博弈,赚别人兜里的钱。作者说,职业炒手的持股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就是几个星期,最长不会超过几个月,只要股价走完一段上升行情,就会止盈离场,等待下一次机会。
那,怎么判断一段行情有没有走完呢?一般来说,股价跌破重要的支撑位,或者跌破均线,又或者,从最高点向下回调超过10%,这些啊都可以看成,是卖出止盈的信号。当然,经常会发生我前脚刚卖,后脚股价立刻又掉头向上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呢,还是那句话,不骄不躁,别被历史交易行为牵绊,只要股价创出新高,该追的还得果断追。
作者说炒股时间久了,你会慢慢产生一种,类似于第六感的直觉,就像《股票作手回忆录》里的利弗莫尔,他经常会临时产生一些,强烈的交易冲动,事实告诉他,大部分时候,这些决定都是正确的,这种直觉,是经验的堆积,是一种本能反应。就像我们人类走路一样,每迈出去一步,都需要身体,先后调动几十块骨骼,和上百条肌肉,这些指令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我们的大脑根本就感觉不到,完全就是本能。
不知道你们读到这儿是什么感觉啊,反正我觉着是挺玄乎的,隐隐有些不靠谱。借用作者的话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自己的习惯,是左侧交易,看到作者这种右侧交易的风格,难以接受是正常反应,不过,读书的目的本就不是求认同的,而是要跳出自己的认知,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虚心向人家学东西的,扯远了,咱们书归正传。
作者自己也说,炒股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顺势追击,可以回调抢反弹,可以做网格,也可以跌势抄底,方法没有对错,也都有适合各自的市场环境。
做趋势的人多数死在震荡里,做网格的人多数死在趋势里,做短线的人多数死在暴拉里,有方法的人多数死在执行里,靠直觉的人多数死在经验里。
作为投资者,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下一段行情会怎么走,只能是守着自己的碗,看天吃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一招打遍天下的方法。有的炒手风格漂移,看到市场盘整,就想赚网格的钱,看到趋势来了,就想赚趋势的钱,频繁修改交易计划的炒手,很快就会被市场给淘汰。
人的个性本就是千差万别的,有些急急躁躁,有些悠悠哉哉,没有好坏,只是个性不同而已。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后作者说,何时买卖股票,只是炒股这一行的一小部分,比如,不持仓的资金,你怎么打理;炒股资金和生活资金,你怎么划分;遇到急事需要一大笔钱,你怎么回笼资金,怎么分散风险,怎么资产配置,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炒股是个系统性工程,就像修铁路,修铁路可不光光是在铁轨上铺枕木这么简单,你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山有开山的问题,搭桥有搭桥的难处。尤其是他早些年做基金经理,不光要考虑收益率,还要考虑规模、排名和波动,要照顾到投资者的情绪。炒股为生啊,不是说开个户,一笔钱就行了,也遵从十万小时定律,在摸索出赚钱的方法之前,先要尽可能的保守一些,保护好自己的本金。所以作者一开始就强调,败而不倒。
作者说他三十年前,在纽约做房产中介,当时纽约一套房的价格,是20万美元,买家卖家争来争去,无非是两三千美元的差价,可三十年后,纽约房产的价格,超过了万美元,按首付比例30%来算,这个收益率已经妥妥跑赢巴菲特了。
三十年前在中国买房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时候买都是最好的时机,只要买入,就是趁了势。同样的时间段,在东京买房就是个悲剧,如果你见识过日本房地产泡沫时的疯狂,房价拐头向下的时候,你觉得千金难买牛回头,赶紧捡便宜,买一套上车,那你完了,三十年里东京房价跌了70%,这时候投资东京房产,就属于是逆势。
投房子失败了,好歹还有个遮风挡雨的东西在那儿,不考虑账面损失,你们一家子住在里面,还能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你逆势投股票,很可能输到归零,渣都不剩。今天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胶卷,但30年前,柯达的江湖地位堪比今天的苹果。
回顾历史很容易,而面对当下,请问,茅台在今天处于什么势?苹果又处于什么势?苹果和茅台的股票,可以买入之后安坐不动吗?如果我知道20年后它们涨了10倍,我当然可以安坐不动,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所以作者一再强调,止损,止损!我们买入股票之后,当然希望它上升,但怀着美好期望的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至此呢,这本书最主要的部分,就差不多讲完了,后面作者谈到了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比如读书,想从股市里持续稳定的赚钱,该读什么书呢?作者的理解是,先读历史,股票的历史、金融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等等;此外,还需要了解现代社会中,企业是怎么运作的,各种各样的公司,它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商业模式是怎样的,衍生开来,还有财务知识,不要求精通,但至少要能够读懂财报。
现在很多人学炒股,把起点定得很高,张口闭口就要学巴菲特,学索罗斯,拿着这些投资大师的只言片语,就以为自己取到了赚钱的正经。这就给大家一个误会,认为股市里赚钱很容易,就好像看拍电影的时候,导演的活儿似乎很容易,指挥指挥就行,不必具体做什么。那些成名的大导演,在谈及自己如何成功的时候,也会说,是因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艺术的感觉,等等等等,但他们不会告诉你,自己能成功首先是因为在电影学院学习如何放置三脚架、如何架设灯光,也不会告诉你各种镜头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对于他们那个境界的人而言,这些都太简单,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了解这些,对大导演来说非常简单的东西。
即使,你从穷人家庭出来,凭着读书改变命运,考进名牌大学,金融学院毕业,科班出身,你也未必就能在股市里赚大钱,因为你有了知识,但缺少初始本金,是你迈不过去的坎儿。很多股民心驰神往的炒股高手,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够短期翻倍的狠角色,这种狠角色有吗?当然有,但都活不久,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一个炒手,杠杆爆仓,几千万身家瞬间蒸发,一分钱都没了,把自住房卖掉,也不够还券商的钱,一家五口人,最后妻离子散。你觉得这哥们儿可能是个菜鸟吗?必然不是,很有可能他的几千万身家,也是从股市里赚来的,没有对自己的信心爆棚,没有多年胜利的记录,怎么敢这样赌?
作者说,即使他这次不倒下,下次他几亿身家的时候,也依然会倒下,倒下是早晚的事。所以炒了80年股的巴菲特,年化回报不到20%,就能当股神,绝大部分基金经理,是跑不赢标普的,如果你能连续很多年,持续跑赢标普指数2个点,就会成为机构哄抢的香饽饽,人们会哭着喊着,把钱投给你打理。
所以,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其实是有天花板的,而且这个天花板,比很多新手股民想象的,要低得多。作者现在以炒股为生是不错,但他在辞职以前,是华尔街的基金经理,辞职以后,是畅销书作家,所以他一家子早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别人炒股是想改变命运,是指望雪中送炭,他炒股其实就是一种理财方式,是锦上添花,这在心态上本来就不一样。
钱这东西,赚多少都不会嫌多,财务自由的真谛,在自由,而不在财务,穷奢极欲的人金山银山也不够挥霍,也就永远不会有自由。最后作者说,永远不要尝试,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生活方式,把持住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是我们炒股成功的根本。这里是指叔的读书笔记,咱们下期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