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股票作手回忆录 >> 股票作手回忆录作者 >> 正文 >> 正文

少有人走的路

来源:股票作手回忆录 时间:2022/6/3

致疯狂的人:

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

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

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

??

序?

?

年3月,在一家百亿私募短暂工作了一年半之后,我做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人都非常诧异的决定-----我辞去了研究员的职位,着手变卖自己的所有房产和积蓄,并将在今年下半年和自己的合伙人一起发行自己的私募基金产品,成为一名正式的基金经理。在我刚满27岁的时候。我“赌”上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职业生涯,走上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期间有很多亲朋好友的反对,也有几位从我上大学开始一路提携着我成长起来的业内元老和千亿大佬在得知我的决定后的真诚劝阻,在此我要再次感谢他们对我发自内心的真挚关心,所以也想借此机会聊聊我是怎么一路走着“少有人走的路”过来然后再走上这条“更少人走的路”。

O1

启程:一生追逐的目标

15岁时,我第一次看霍华德马克思的《投资最简单的事》和《彼得·林奇点评版股票作手回忆录》,当时我就被大投资家们激荡昂扬的生活方式和深刻的哲学体系迷住了。

17岁的某一天,在备战高考的晚自习的教室里,同学们大声背诵着语文课本的时候,我看着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尽管当时我并看不懂“反身性理论”讲的是个啥),突然拉住埋头苦读的同桌对他说,

“以后我会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家!”,

然后同桌回了我一个“傻X"的眼神继续背诵他手里课本上李白的《行路难》。

确实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十年过去了,不知道同桌是不是还记得这个插曲,但是我知道,这条路上,我仍在,未来也会一直在。

19岁,转眼到了大学,听前辈们说要做好投资数学很重要,于是我在金融专业之外修了第二学位----我从小都不是最擅长的数学系,跟着数学系博士大佬们做了让我焦头烂额的拓扑学科研。这一年,我读了我的偶像达里奥的《原则》,对他“系统化投资决策”的理念颇为触动,为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投资之路,我在美国几家公募基金和对冲基金做了量化对冲和资产配置的实习,但是我总感觉纯粹的量化并不是很符合自己的投资理念----我认为股票市场是错综复杂的,每一只股票后面代表着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企业,每一根K线背后又是循环往复的人性和情绪,但是对于量化“把对这些一切的研究大部分押注在寻找纯粹的统计学规律上”的初衷我并没有形成很强的共鸣,也许是我技艺不精挖掘不够深入,以至于我总感觉似乎漏掉了那个最重要的关于对市场上的“人”的探索部分。

20岁,我开了自己人生第一个投资账户,满仓押注阿里巴巴,不到两年股价涨了%,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投资分析过程详见《我的投资复盘(一)》),这也是我对过去投资学习的第一次实践,实在是非常幸运,这次成功也更加激发了我的兴趣。同时我发现,大部分投资大师,比如巴菲特、达里奥、彼得林奇的人生第一笔投资都是意外的非常成功,我想如果他们第一次投资如果就亏了大钱可能也就不会再激发他们进一步挖掘这个有趣的股票市场了....这样回想的话还是感觉挺惊险的,如果人生再来一次然后这次投资失败了,或许我的职业道路就要改写了哈哈哈。所以在此奉劝未来的学弟学妹们,谨慎选择你们人生购买的第一只股票!

上学期间我最喜欢的,就是参加学校投资社团里谈论二级市场中股票/衍生品的投资。然而我发现,社团里大多数人都只是把投资当做一种“爱好”,没有人和我一样早早地就立志把投资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似乎大家对毕业后如何进入一个光鲜亮丽的牛逼公司的兴趣度要远远高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于是我在学校里的商业兄弟会(BusinessFraternity)着手搭建自己的投资团队,以一个完美主义的标准搭建起了人生第一个投资框架,并且通过一次次的业绩证明争取到了捐赠基金万美金的支持,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创下了53%的年化收益率(投资过程分析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zz/1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