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量?
19
逼空行为(2)词典中对操作的定义包括逼空*行为。如今的逼空也许是操作市场的结果,或许是竞争性买入的结果,比如,年5月9日,对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股票的逼空原因很明显并非来自操作市场。在斯图茨逼空事件中,有关各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论是从财务上还是在声誉上都是如此。显然,这并不是蓄意策划的逼空事件。
实际上,在大量的逼空案例中,极少案例表明始作俑者可从中渔利。康门多尔·范德比尔特两次在哈勒姆铁路公司股票上逼空都大有收获,但是,万美元的盈利是这位老操盘手应得的,那是从许多赌徒、不诚实的立法者和企图欺骗他的参议院手中得来的。另一方面,杰伊·古尔德在逼空西北铁路公司股票时亏损。S.V·怀特执事逼空拉克万纳铁路公司的股票时获利万美元,而吉姆·基恩在汉尼拔-圣乔铁路公司股票上的逼空操作中则亏掉了万美元。逼空行为在财务上的成功当然取决于逼空者能否以高出成本的价格卖出积累起来的持仓,并且空头的规模要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发生。
我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在半个世纪以前逼空者在大操盘手之中如此流行。他们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经验丰富,头脑清醒,不会天真地相信同行的交易者怀有博爱之心。然而,他们上当受骗的案例达到惊人的频率。有一位聪明的老经纪商曾经告诉我,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所有的大操盘手都有一个野心,就是要做一次逼空。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自负的产物,有时也可能出自报复的欲望。无论如何,如果有人被指出来是成功逼空这只或那只股票的人,实际上是被认可为有头脑、有胆略和有心计的人。这就给予逼空者一种高贵的特权,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同行们的喝彩,就好像这一切都是实至名归。逼空的始作俑者竭尽全力所追求的不只是赢得利润的前景,而且还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这也表明了这些操盘手冷血的一面。狗咬狗是那个时代某些人的品味和乐趣所在。我想我已经告诉过你,之前我不一止次地设法逃脱被逼空的境地,不仅是因为我拥有神秘的报价机预感,而且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我能够说出某个时刻股票买进的特征,并据此判断是否适合我继续做空。我是通过常识性的测试得出的,这个方法在旧时代有人用过。老丹尼尔·德鲁就惯于逼空那些年轻人,迫使他们为伊利湖公司的股票付出高价,他们将股票卖给了他。后来他自己在伊利湖公司股票上也遭到康门多尔·范德比尔特的逼空,当老德鲁祈求康门多尔的宽恕时,康门多尔冷酷地引用了这位大空头自己的传世格言:他卖掉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么买回来,要么蹲监狱。华尔街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一位纵横一个多世纪的操盘手,他堪称巨头,能够说明他不朽业绩的主要是一个词——“稀释股票”*。在年的春季,埃迪森·G·杰罗姆是大众公认的公众监督委员会之王。他们告诉我说,埃迪森的市场贴士被视为如同银行存款一样,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他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交易者,盈利数百万美元。他任意挥洒财富到了奢侈的地步,在华尔街有大批的追随者——直到以“沉默者威廉”而著称的亨利·基普在原南方铁路公司股票上逼空,将他的几百万美元扫光。顺便说一句,基普是罗斯维尔·P·弗洛尔州长的姻亲兄弟。在大部分旧时代的逼空案例中,操作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不让其他人获知你在逼空的股票,而对手正在受到各种卖空的诱惑。因此,逼空主要是针对同行中的职业交易者,而一般大众不会被“好心地”列人逼空的行列中。促动这些精明的职业交易人在这类股票上建立空头头寸的原因和当今诱使他们卖空的原因非常相似。除了康门多尔·范德比尔特通过不守信用的政客卖出哈勒姆铁路股票逼空之外,我还搜集了其他的案例报道,我了解到,职业交易者卖出股票是因为股价太高。而他们认为股价过高的理由是,以前从来没有达到这么高的价位,所以,是因为股价太高以至于不能再买进了,那么既然太高而不能买进,那么就是卖出的时机。听上去很合时尚,不是吗?他们想的都是价格,而康门多尔考虑的是价值!就是这样,时隔多年之后,老一辈的人告诉我,无论何时,人们想要描述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就会习惯地说:“就是他做空了哈勒姆铁路公司的股票。”未完待续……①逼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nr/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