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股票作手回忆录 >> 股票作手回忆录推荐 >> 正文 >> 正文

散户必读干货为什么说频繁操作是不良投资习

来源:股票作手回忆录 时间:2021/6/21
白癜风有遗传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907/6511050.html

高在忍,贵在善,凡事不骄不躁,不争不夺,得意时不狂妄,失意时不悲伤,狂妄者必败,悲伤者心衰。耐烦之人必成大器!

金融市场有个魔咒:七亏二平一赚钱。为什么在市场赚钱会这么难?这是因为交易存在三个难点。

1.每次交易,无法保证%必赢。

2.多次交易,无法保证连续地盈利。

3.亏钱比赚钱更容易。

这是压在金融交易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有效地搬走这三座大山,你就无法逃脱金融市场的魔咒。

为什么说频繁操作是不良投资习惯?

做过投资的人都知道,万事俱备的投资机会大多赚钱,而别别扭扭希望能博一把的机会大多亏钱。

一、“高抛低吸”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做股票投资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高抛低吸”。希望自己能够在下跌前或者即将出现的持续下跌前,提前的抛出股票,离场观望,规避风险,然后再等到股票跌到很便宜的时候趁机买回来。

可以说,“高抛低吸”具备充足的合理性。同时也是战胜“单纯的持有股票”这种战略的有效方法。在趋势投资者或波段投资者的眼中,按照预先设定的交易计划或程序来实现高抛低吸;在价值投资者的方法中,利用股票的低估和高估,实现高抛低吸。

在这里,我不是反对“高抛低吸”。而是反对无脑的、无章法的、在情绪驱使下随意的“高抛低吸”,反对过于频繁的”高抛低吸“。

我的观点是:“高抛低吸”不应过于频繁,尤其是远远地超过了股票在某时间段内回调的频次,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我们不是神仙,必然存在交易误差

我们不是神仙,做不到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同时,也做不到买完就涨,卖完就跌。因此,必然在交易上存在交易误差。如果您是神仙,能够做到,就请不要和我们普通人计较,请您绕道吧。

如图所示,我们普通人一定是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左侧或右侧来交易,也就是必然在低于最高价卖出,高于最低价买入。这个实际的买入价(卖出价)与真实的最低点(最高点)之间的差值被称作交易误差,我们用X来表示。

很显然,当卖出后出现了下跌,并且这个下跌幅度弥补了买卖中的交易误差,也就是说下跌幅度大于2X,那你今后再买回来的时候就会占到“高抛低吸”的便宜,实现了高价卖出,低价买回。得到的高抛低吸的收益我们设为Y。

同理,如上图,如果卖出后下跌幅度小于2X,此时由于交易误差出现了交叉,不仅占不到“高抛低吸”的便宜,反而出现了“低抛高吸”,卖的便宜,买回贵。此时,高抛低吸收益Y为负值。

可见,想要占到高抛低吸的便宜,那么卖出后的回调幅度必须大于你交易误差X的二倍(2X),否则不仅白忙一场,还要少赚很多钱!

三、“高抛低吸”最糟糕的结果

上图中的这种情况(跌幅小于2X)是一些新手、一些没有章法、一些在情绪驱动下的交易者常常面对的、且非常尴尬的情况之一。

但此种情况还不是最糟的,市场多少还是给了点“面子”的,因为好歹出现了下跌,只是下跌幅度不够2X而已。

最糟糕的就是下面这种情况,那就是卖完不仅没跌,还继续涨,丝毫没有出现回调,这种情况是非常令人沮丧和懊悔的。

出现此种情况,要么投资者当机立断,立即高价购回,要么彻底丧失买回的勇气,很可能与大牛股失之交臂,看着股价每天高涨,心中五味杂陈。

此种情况是新手和频繁买卖者最常出现的情况,一脚踏空,后悔终生,希望能高抛低吸多赚一些,最终结果却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高抛低吸“不那么容易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想要真正的实现“高抛低吸”是不那么容易的。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是神,而是普通人,必然存在交易上的误差X。

如上图,已经列出了高抛低吸后的三种情况,只有在抛出后出现下跌,且下跌幅度大于2X时,我们才能通过高抛低吸获利。而其余两种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尤其是第一种情况,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涨,陷投资者于不利的境地。

同时,我们看到,想要利用“高抛低吸”实现“弯道超车”,跑赢单纯的持有股票,必须保证上图中第三种情况的总体获利大于另外两种情况的总体亏损,这样才能发挥出“高抛低吸”的正面作用。换句话说,必须保证你“高抛低吸”操作的期望值为正,你才能获得好处。

如果单纯的只考虑概率问题,显然你对出现第三种情况判断准确的概率越高对你越有利。

五、关于下跌大于2X的频率讨论

既然判断第三种情况(下跌大于2X)越准确对投资者越有利,我们自然会问一个问题:下跌大于2X会多久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在单位时间内(比如一年),会出现几次2X以上的下跌?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下跌大于2X的频率问题。

我想此时,很多朋友会打算翻开股票软件统计一番。请别着急,关于实盘数据分析我们放在下面来讲,目前我们只做逻辑上的理论推导。工程上说:“七分理论三分干”,而金融投资上是:“九分理论一分干”,因为大多数时候“干”只需要点点鼠标或者编个程序而已,关键是把事情想通。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们假设某标的,一年内出现了N次2X以上的下跌,一位投资者在这个标的上进行了n次高抛低吸操作,问:高抛低吸的成功率p与N、n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从N与n大小比较的角度来考虑。

如果nN,意味着投资者操作次数n小于高抛低吸潜在的获利次数N。如果这位投资者水平很高,每次都能抓到2X以上的下跌,虽然有N-n次没有捕捉到,但他的高抛低吸成功率p依然是%,如果有几次抓错了或者干脆n次没有一次抓对,那么成功率就p会小于%,甚至是0。

同理,当n=N时,与以上结论类似。只有2X以上的下跌全部被抓到的时候(n次没有一次失误),成功率P才等于%。

如果nN,意味着投资者操作次数n大于高抛低吸潜在的获利次数N。即使这位投资者水平很高,每次都能准确抓到2X以上的下跌,但必然有n-N次是错误的,因为正确的上限只有N次。如果有潜在的获利机会没有抓到,那么错误的次数必然大于n-N。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抛低吸成功率p一定小于%

并且,n比N大的越多,p就越小。

此时,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在一段时期内,当”高抛低吸“操作次数远大于实际中潜在的获利机会(下跌大于2X)时,你的成功率一定非常低。

比如,很多投资者频繁的交易,一个月进行5、6次高抛低吸,但如果他们操作的股票,一年中仅有2次跌幅大于2X的情况出现。那么这就意味着,即使这2次能够被成功的捕捉,但其余的58~70次交易都是错误的!!

如果加上在优质股票上踏空,不知所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心理状态,加之交易手续费,印花税,滑点,下单错误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损失将非常巨大!很多人想的很美好,折腾来折腾去,但回过头来一算,还不如耐心的持有股票好。很多人在牛市赚不到钱,到了熊市赔大钱,就是这个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交易越频繁,死的越快的根本原因!!

各位有志于改变命运、积累财富、实现财务自由的朋友们,不可不察啊!

六、逻辑解析的结论

综上,我们通过逻辑的推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由于有交易误差X的存在,下跌大于2X的情况才能使”高抛低吸“获利;

2.”高抛低吸“并不容易,获利情况必须弥补亏损才能获得正收益,也就是说,必须期望值为正;

3.如果单纯的只考虑概率问题,显然对大于2X的下跌判断越准确对你越有利;

4.在一段时期内,当”高抛低吸“操作次数远大于实际中潜在的获利机会(下跌大于2X)时,你的成功率一定非常低。过于频繁交易,是投资失败的元凶。

为什么总会为不合格的资金管理买单?

股市中,绝大多数交易者偏重选股和选时,却常常忽略交易资金的使用策略。实际上,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什么一位成功率达到80%的交易者却最终是亏损的,而一位成功率只有30%的交易者却最终是盈利的?原因就在他们的资金分配方式和资金管理技巧上。前者总是小赢,只是出现了两次重仓的大亏损,于是便把所有的盈利输完还要再搭上本金;后者则总是在小单上出错,但一旦看准了时机则会大胆加仓,于是最终扭转了亏损的结局。可见,资金管理是一门不能忽视的学问。

好的资金管理方法往往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1)使你将注意力集中在高成功率的机会上

2)使你能够重拳出击具有高回报的机会

3)使你了解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风险。

4)使你能够应对最糟糕的状况。

5)使你能够处理如何使利润最大化的问题

6)使你知道什么方法是最合适的出场方式。

7)使你能够将亏损降到最低点。

8)使你能够保住最珍贵的交易资本

9)使你能够处理大资金的稳定增值问题

10)使你可以避免赌博式的交易心态。

报酬/风险比与获胜率

报酬/风险比是预期回报与未来风险的比值。假设在某段时间内某股即将上涨的空间是2元,而可能下跌的空间是0.5元,那么报酬/风险比就是4:1,报酬/风险比是一个普通交易者从来不去考虑的问题,但却是职业交易者每次进场之前都必须深思的问题。因为资金是有限的,而机会是无穷的,只有专注于大机会,集中资金打歼灭战,才有获取大利润的可能性。

获胜率则是买入股票后在某一段时间内最终赢利的可能性,即将来是获利卖出而不是亏损卖出的概率是多少。

可见,只要交易者能在十次交易中赢得三次,即可小有盈利(这里均没有考虑复利和交易成本的问题);而如果交易者能在行情的报酬/风险比为4:1时入场,那么只要在十次交易中赢得两次,即可勉强保住本金。十局实现三胜或两胜,这种胜率对于一名职业选手而言,显然很容易达到,但关键是其入场时的报酬/风险比要能达到3:1或4:1,否则,就要增加对获胜率的追求了。

报酬/风险比是交易者入场时首先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tj/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