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投资者在计算他们的财富时,记忆停留的永远是他们曾经达到的最辉煌的那一刻,常将某一天的最高市值视为已到手的收益,然后以那一刻的市值来计算它的得失。
结果,变化的市值与最高市值相比,难免心态失衡。
投资应该超越这种财富观。过去的市值包括买入价格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2.
有的人天天看自己账户上市值的变化,其实这没有任何意义,更容易唤起一种心理错觉,患得患失。
据说亏万的痛苦是赚万快乐的两倍,这也是人类奇妙的心理变化。
3.
做投资最重要的永远是未来,是投资的企业有没有更好的未来。无论熊市还是牛市,每一刻我们该反思的,都是我们当初以及现在的决策是否正确。
4.
无论此刻我们的处境是艰难还是畅顺,真正有意义的行动是如菲利普·A·费雪所说的:真正要紧的,是不要放弃在未来会大幅度增值的投资。
5.
股票市场实质上是由社会精英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管理天才与辛勤劳动一点点缔结起来的,正是他们使股票市场成为了活跃三百年商业社会最直接的智力源泉。
6.
我们的市场本质上倾向牛市(即便有做空机制),它对繁荣的预见显而易见,但人们记忆深处却是对熊市的恐惧。上涨一倍没过多久就会让人遗忘,但当下跌超过50%似乎就足以建立起所有的怨恨和烦恼。
7.
赚钱与否与资金大小无关,胜负决定于智慧与眼光。大资金不一定赚钱,但大资金的关系者有时候可以赚钱。
大资金的合作者偶得富裕是可能的,但不会长久,因为如果这种游戏延续下去,复利计算他将很快变得比原先的资金规模更大。
当然,在任何国家这种现象一定会最终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所以,就赚钱而言,偶得富裕的小捷径有,但成就伟业还需大智慧。
8.
我曾跟深圳税务局的朋友说:实际上你们做投资,应该更有胜出的概率,企业的税收资料你们最全,而且产业背景与人脉俱佳,我想不出,还有哪个职业比你们更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9.
类似东阿阿胶这样占据了国内70%、外销90%市场份额,在专业领域有高壁垒、垄断优势的企业,不管哪一方斗赢了,还会继续经营好企业,这样的企业不该以这样的事为卖出理由。
10.
我告诉兄长,我确实不知道证监会副主席是谁,我们守法经营,万事不想求人,平时也不愿跟政府官员打交道,我们不愿意活在各类人物的阴影下,更何况,我们的这份事业是求自己的内心,求自己的智慧。
11.
台湾黄庆和:衡量投资大师要用30年的时间,确立一位基金经理人历史地位要用10年,10年代表了市场的两个多空周期。
如果要给一位经理人下定论,要看20年以上的业绩,20年基本涵盖了基金经理人从当上基金经理到退休的工作经历。
衡量大师级基金经理的标准更严格,要用30年。
要证明大师的投资方法的有效性必须要用30年时间,30年才能奠定权威的地位。
12.
黎彦修: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nr/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