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圈圈
此岸到彼岸是大师的世界
麻木这种情况,多数人都遇到过。比如,好多人长时间坐着或者坐姿不好时,腿脚就会觉得麻,再是木,最后就是麻木。这是因为没有运动疏通气血。这种麻木一般很快就会消失,并无大碍。
不过,如果你长期手脚麻木,就要另当别论了。比如,有的人天气一变冷或者劳累过度,就会感到手脚麻木;还有的人身体麻木到使劲拍打都没有知觉。
在中医的认知里,麻和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麻的感觉是什么呢?既不是痛也不是痒,而是感觉有万千蚂蚁在皮肤上爬来爬去,停不下来,越挠越厉害。木是没有感觉,皮肉掐它不疼,挠它不痒,好像长在别人身上一样。通常来讲,很难将麻和木完全区分开来,往往麻木并存。
但凡世间百病,都要分虚实,麻木也一样。
虚是由于气血不足。中医认为,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当气不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麻,当血不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木,当一个人气血都不足的时候,人体会自然地将气血优先供给到重要脏器,得不到气血濡养的部位就会通过麻木的方式提出抗议,好像肚子饿了会咕咕叫一样。
第二种是由于有实邪,什么是实邪?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都属于实邪。
麻木如果是实邪导致的,受了寒,寒气阻塞了气血经络,好像河道里有一些落石,会把各种垃圾拦在那里,如果不及时清理,越堵越多,最后就会彻底堵塞。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麻木的人容易中风,容易颈腰椎疼痛,容易有心脑血管疾病。因为经络堵塞,严重影响了气血运行,麻木其实就是身体在告诉我们,我们的血脉堵塞了,有垃圾了,需要有一些精兵强将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它打通开来。
所以调理麻木,一来要把气血补足,二来要把血脉打通,把气血引到麻木的部位。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金匮要略》里就有一个专门治疗肢体麻木的方子,叫黄芪桂枝五物汤。
这个方子有多厉害呢?从头到脚的麻木它都可以调理。
百科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
药物组成
黄芪15克桂枝12克芍药12克生姜25克大枣4枚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成人常用剂量:3剂)
主治
营卫虚弱之血痹。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
现代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肝肾不足而筋骨痿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兼阳虚畏寒者,可加附子。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方歌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汤药信息
方剂
〖别名〗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汤、黄耆五物汤、桂枝五物汤、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附注〗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病机
营卫气血不足 ── 阴阳俱微。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 ──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
君 黄芪 ──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臣桂枝 ── 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芍药 ── 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 生姜 ── 辛温,疏散风邪。
使 大枣 ── 甘温、养血益气。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方歌
①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②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
白芍补血,白芍能收能补,它能把血收起来,能把血补足。
黄芪补气,气能行血,我们身体里的血属阴,天性好静,它之所以在上上下下地循环流动,全是依赖气的推动。黄芪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
把气补足了,把血补足了,还要再补补脾胃,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啊。好比那旷野中的大树,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为什么好多人的麻木反反复复,始终没有根除?因为大本营处的气血没有很好地长出来。
生姜、大枣专入脾胃,帮助恢复脾胃功能,让脾胃这个轮子转动起来,源源不断地制造气血,运到四肢上去。这两味药虽然都是平淡之物,但是在张仲景的很多方子中都有它们两个的身影。如果再加上人参和炙甘草,就是中医上常用的“脾四药”。
桂枝是桂树枝头最上面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所以阳气很足。桂枝可以温通经络,尤其擅长把人体的肢肢节节打通,还能强心阳,心阳强大了,心主血脉的能力就强大了,周身的血脉都会通畅。
如果你的麻木比较严重,可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之上再加10克鸡血藤进去。
鸡血藤既能通又能补,补而不滞,通而不伤,很难找到比这味药更好的。
第一,它通经络,可以把血脉中的瘀滞打通,让气血在身体内顺畅流动。
第二,它补血,一个劲儿地补血,身体吸收不了也不行啊,鸡血藤不光能补血,它还可以让补进去的血流动起来,是补血药中难得的带有活血作用的药物。
鸡血藤通经络是建立在补气血的基础上,反过来,它把从头到脚的经络打通过后,再把新的气血补进来,一通一补,任何酸麻胀痛都容易消除,而且它本身非常平和,基本上放在任何方中,都有一个很好的协助作用。
现举医案几则,以供讨论。
1医案举例
1.1胸痹
安某,女,71岁,年3月19日初诊。患者年三月初晨练慢跑时,突然出现心前区闷痛,呈压迫状,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治疗半月,症状缓解出院。近1周又觉心前区闷痛,劳累后加重,自服改善心肌供血药物,效果不明显,遂求治于中医。目前患者症见:心前区闷痛,乏力,心悸,畏寒肢冷,无口干口苦,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心阳不振,血行不利,心脉痹阻。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g,甘草5g。5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适寒温、调情志。5日后复诊,诸证缓解。后以初诊方加减服用15剂,诸证不显而停药。
按:胸痹之病,是由于心气心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脉络痹阻而出现胸痛、背痛,或者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等为特征的常见心胸病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言本虚,阴弦言标实,阳微阴弦,即心之阴阳气血虚损,邪气郁阻脉络。患者为老年女性,畏寒肢冷而无口干口苦,阳气心血之不足可知。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益气,桂枝通阳祛邪,芍药养营,生姜、大枣温通卫阳,调和营卫,共奏通阳行痹之功。正如清·陈念祖《金匮方歌括》所说:“此即桂枝汤去甘草之缓,加黄芪之强有力者,于气分中调其血,更妙倍用生姜以宣发其气,气行则血不滞而痹除,此夫倡妇随之理也。”此外,若胸痹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又兼瘀血之象明显者,本方又可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1.2自汗
张某,女,40岁,年2月15日初诊。病人年12月份因小腿骨折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出现自汗,时发时止。自服止汗类中成药,效果不显,遂来求诊于中医。患者症见: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畏寒,眠差,胃纳欠佳,大便时溏,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辨证:表气不固,营卫不和。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浮小麦30g。5剂,日1剂水煎服。服5剂,诸症减轻。又续服本方半月,自汗症状消失。嘱其自行配服玉屏风散,以巩固疗效。
按:汗证乃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而致。其中时时汗出,动则尤甚,不受外界影响者为自汗。其临床常见证型有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该患因手术损伤气血,气虚失于固摄而出现自汗,血虚失养则面色无华。治当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二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助桂、芍调和营卫,加浮小麦加强其敛汗之功。诸药合用,切中病机而收止汗之效。
1.3心悸
徐某,女,56岁,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近一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劳累及休息欠佳时加重。心电图检查示偶发室性早搏。住院用药后症状有所减轻。患者半月前因家事操劳,使心悸症状加重,遂来求诊于中医。患者症见:心悸,乏力,气短,面色无华,身体消瘦,畏寒,肢冷,舌淡紫,苔薄白,脉结代。
辨证:心血亏虚,阳气不足,血行不利。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g。7剂,日1剂,水煎服。7日后复诊,心悸、乏力诸证缓解。续服7剂诸症消失而停药。
按: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衰、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本案患者乃气血两虚、心阳不振、血行不利所致。心阳不振,鼓动乏力,心脉不利故见心悸,气血不足,血虚失养故见乏力、气短、畏寒,舌淡紫、脉结代亦为血行不利之象。黄芪桂枝五物汤用黄芪补气生血,鼓舞卫气以畅血行,桂枝通阳,芍药和血,姜枣调和营卫,且生姜辛散,可增强桂枝温煦之力,又可增强桂枝通脉之力。诸药合用,通过补气方法来和血通脉,温助阳气,故服用14剂而诸证皆失。
1.4痹证
刘某,女,35岁,年10月20日初诊。半月前秋收时汗后淋雨出现周身疼痛,当时未在意,之后疼痛渐重,化验类风湿因子、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及血沉未见异常,自服天麻丸等中成药效果不显,遂求治于中医。患者症见:周身疼痛,畏寒,恶风,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风寒阻络,营卫失和。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g,防风10g。6剂,日1剂水煎服。6日后复诊疼痛有所缓解,继续服用10剂,诸证消失而停药。
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往往以肌肉、关节的疼痛、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该患汗后肌疏,复又淋雨,风寒之邪外袭,痹阻经络而全身疼痛,畏寒、恶风乃营卫不和之象。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散寒,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倍生姜加黄芪,可以走表祛邪,益卫固表,加防风以增其祛风散寒之用。
1.5中风后遗症
王某,男,65岁,年3月28日初诊。患者患高血压病10年余,3月前因过劳突然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医院行头部CT检查诊为脑梗死,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遗留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进一步治疗,求诊于中医。患者症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上、下肢肌力2级,伴见右侧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气虚血瘀,血脉痹阻。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5g,川芎10g,牛膝10g,天麻10g。7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功能锻炼。7剂后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有所减轻。后以初诊方加减,连服15剂后,右侧肢体活动较前好转,麻木不显,言语较前清晰。又断续服30剂后,右侧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上、下肢肌力4级,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言语较清。
按:中风后之半身不遂,多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所致。该患年老体虚,复因劳倦因伤,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为中风。方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血和血,温阳能脉,川芎、牛膝化瘀通络,天麻平肝熄风祛痰以治其言语不清。临床上,本方应与补阳还五汤相鉴别,前者治在温补、温通,而后者治在补气以行血。
2讨论
通过以上几则医案,可见黄芪桂枝五物汤在中医临床中,只要辨证准确,灵活加减,疗效确切。考《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记载:“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此条是论血痹之内因为筋骨脆弱,肌表不固,外因为疲劳汗出,感受风邪,血行不畅所致。故治以针法导引阳气,气行则血行,阳气通则邪自去。此为血痹之较轻者,故可刺而已。又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不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此条乃论血痹之较重者,所以必须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和营,通阳行痹,此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论“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外,而调以甘药也”。通过以上条文可见,血痹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乃营卫气血亏虚,感受外邪,血行不利之疾。而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补气生血,益卫固表,桂枝辛温解肌,温经通阳活血,白芍敛营和血,生姜、大枣调脾胃、和营卫。因此,黄芪桂枝五物汤除了益气养血、通阳行痹以治血痹外,凡辨证属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血行不利、血虚失养之病证,皆可据证用之,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或者合方。如见瘀血阻滞,可合桂枝茯苓丸或加桃仁、红花、川芎,如见阳虚水泛,可合真武汤,如见肝血不足,可合酸枣仁汤,如见阳虚寒凝,血脉滞涩,可合当归四逆汤,如见阴寒内盛,可合四逆汤,总以切中病机为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bb/8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