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交易宅男
「使用指标要小心,指标一旦介入,
很容易让买卖,变成另类的程式交易」
当时我的习惯是,当指标+型态吻合时,不论对错就要进去下注。
也因为场中短线都有不错的进场讯号,我桌上的萤幕也顺理成章的增加到了三个,
甚至最后还到券商的VIP室裡下单,为的就是靠更多萤幕,更快的把盘中所有讯号一次跟进。
早期因为专心在波段上,所以交易次数并不多,
本来每天买卖2~30次的话已经算很多了,
此时开始因为指标发出的大量讯号。而常常出现破百次的买卖。
到最后,两三百笔的进出次数已经变成例行公事。
我也开始斤斤计较原本毫不在意的手续费,每口手续费只要少五块,一年就省下了快30万。
专职打卡人生
以往扣除失误后,在盘后需要检讨的交易几乎不会超过五笔,通常一小时内就能搞定。
所以我都习惯在检讨完后大约2:20后出门吃饭,但交易次数增加10倍后就完全不同。
首先,短短五小时的大量买进卖出,会让人在收盘瞬间感觉到精疲力尽,
只想好好睡一觉而无力检讨;再者虽然钱来很快,但如果代价是
要拿所有自己的时间体力来交换,那就不可能会是一件能持久的事。
因为交易次数暴增的高获利,会让每天的情绪起伏加重成以前的好几倍。
原本一天5笔内的交易检讨突然间变成了50笔,加上长中短线的混合交易模式,
我的交易纪录变得比原本複杂许多,统整起来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大家能不能想像,每天检讨数十笔交易,
一整年下来要耗费多少生命?
虽然不用看老闆脸色钱也够用,但这些和上班打卡没有差别的投机生活,
和当初·科斯托兰尼(AndréKostolany)带给我的优雅投机梦实在是差太多了,这也是我专职交易生活中,睡眠品质最差的一段时间。
有一次,我和老婆以及同行友人到菲律宾自由行(从专职交易开始,我已经7年没跟过团了),在我们的私人导游的特别帮忙下,我们有了一趟很特别的马车半日游。
但在行程中,我不自觉的学起杰西·李佛摩(JesseLivermore)让我离任性的人生越来越远。
不浪漫操盘法(有伴侣者必读)
在我刚操盘的时候,有特别注意到《作手回忆录》裡常出现的一个画面。
这个天才操盘手即使在最爱的棕梠摊渡假,只要一发现有交易机会,
就会二话不说回到纽约交易所下单。
大家一定不会对这个发生不下五次的行为陌生。
我当时竟然也李佛摩上身,重演了一次《作手回忆录》的经典片段。
在菲律宾的第二天,一大早准备要离开饭店去享受导游安排的特别行程。
我打开软体发现,自选股裡面有好几档符合我指标系统的日线级交易讯号同时出现,
「我等一下可能要下单,不用一个小时,
你老公就能够赚到全部人的好几倍旅费」
我很有自信地告诉我老婆。
后来无论是在餐厅、西班牙风情的古城、甚至历史悠久的百年教堂,
当大家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拍照留念,唯独我没有这麽「肤浅贪玩」,
因为那个时候我正打著国际电话下单,我在和市场战斗,我在赚钱!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马车上用电话询问报价时,被我老婆拍下的特写画面。
当晚我们大吵一架,我在饭店大厅一直待到早上,
一个人想著《金融怪杰》中那些操盘手的生活,我似乎想通了一些事情。
(大家可以想看看,为何这位天才作手的人生竟然是这样的悲剧收场,或许对一个为交易而生的人是合理的,但我不是李佛摩,更不想成为一个因为市场而存在的鬼魂)。
于是,把时间还给自己和家人,成为我唯一在操盘生涯的目标。
闪过崩盘的交易转型
为了保证生活品质,所以我开始只挑自己认为的magictime进场,
以维持最低限度的交易次数。
由于大部分的时间没有交易,我反而开始狂写用电脑写新的交易计画。
手上没单的时候睡到超过九点半还不打紧,醒来后只要发现没有好机会,
换成我逼著老婆和我一起享受生活,无论是两人的早午餐、阅读、打球、或者看电影。
同时我的体脂也在这一年,从25一口气降到了14。
(记得当时突然暴减的交易次数,让我的营业员误以为我发生事情而打电话来关心)
这样的生活过了半年以后,我听说几位专职交易的老手,
纷纷被当时的几波千点大多头震盪行情给彻底击溃。
后来在和他们喝咖啡閒聊时,才发现了自己无意间发展出一套战胜市场,
还能和生活完美结合的交易逻辑。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发现是,我已经很久不曾用到股票软体上面的指标了,
包括被前辈影响很深的KD...
(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提醒各位务必要小心指标的原因)。
我才发现在市场打滚的自己,原来只读懂了前辈那句话的一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bb/1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