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股票作手回忆录 >> 股票作手回忆录作者 >> 正文 >> 正文

局外人

来源:股票作手回忆录 时间:2021/4/28

局外人

1、拿底牌的人和猜底牌的人

我的交易历程,此前写了一个系列专门介绍,估计大多数散户都有过相同的经历。我们听着股市赚钱跟捡钱一样容易的消息进场,很遗憾,当这样的消息进入我们耳朵时,起码都在半山腰了,而我们浑然不知。耳畔回响的,或者我们愿意听的,是“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还真是的,到达了巅峰,一律没有经历多长时间,股市就调头向下了,这时候又用另外的故事麻痹自己,唱起了《死了都不卖》,“就算深套也不卖,不等到暴涨不痛快,你会明白卖会责怪,心态会变坏”。

可是,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在买呢?我是以技术分析来买的,于是把“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会空仓是祖师爷”奉为圭臬。

技术分析的胜率难以提高,说明做到“会买”都很难啊,股市是连做个“徒弟”都不能的地方吗?看到某根放量涨停,或是K线组合,或者其他契合“自以为是”的技术指标模型,就大胆地下注,亏掉的钱还少吗?

走到这里,终于发现站在不坚实的逻辑起点上做的推演,是多么不堪一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胜率不高,更不好谈赔率了,因此不敢下重注,必须分散投资,于是把“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奉为圭臬。再有能耐,咱也只有一双手,提不了几个篮子,而且既然是篮子,为何只装一个鸡蛋呢?

技术分析以概率呈现其本质,这话老生常谈了。为什么有的做成了,有的赔钱了?我们往往归咎于主力,这倒也没错,我们本来就是来搭顺风车的“乘客”,“司机”和“乘务员”是主力,让我们上车了,可还没到目的地,就把我们一脚踹下车了,票价照单全收;有身手敏捷的“乘客”,在看到或者感应到“乘务员”(偶尔是“司机”)那一脚时,自己先跳下车了,从而幸免于难。——可是,下车的那一站,是我们的目的地吗?反过来扪心自问,我们上车的时候,确定自己的目的地了吗?

麻烦啊,我们这些“乘客”经常是看到车来,赶紧先挤上去,不问开去哪里(你是否坐对了方向),不顾车子有多少油(能走多远,能否到达你的目的地),不管“司机”和“乘务员”是谁(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也不看看这一段路程自己愿意掏多少车票钱(交易计划、仓位管理、止损设置)。

(PS:图形来源于百度)

通常而言,“司机”是指股东,他们其实不分好坏,只是各怀鬼胎;“乘务员”多半坏的很,过去看得多了这种股东与机构、游资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收割韭菜的事情。一言以蔽之,他们都是主力,都是知道底牌的人,股东清楚利好或利空的消息内容,掌控消息发布;机构和游资有资金实力,负责做图形,二者狼狈为奸。

可怜天下小散户,各个都是猜底牌的人。

作为局外人,你看到的那些消息,是司机(主力)想让你看到的消息,你一定要知道正确判断消息,以及消息背后的故事;作为局外人,呈现在你面前的技术图形(K线、量能、均线等等),是乘务员(主力)做出来给你看的图形,你一定要学会正确分析图形,以及图形背后暗藏的希望或者杀机。——作为局外人,你计算过自己的胜率(盈利次数/交易总数)和赔率(盈利/亏损)吗?

2、不需要底牌的人和只需要底气的人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弱小,既不是“司机”,也不是“乘务员”,而是只能乖乖掏钱买票的“乘客”,我根本不清楚对方的底牌,我只能靠猜测,依靠几丝表象的证据猜测,我有胜算吗?这趟车我还敢上吗?

我决定不上车了,双方的实力差距无边,这游戏我根本玩不下去,只会是被吃得死死的份。

于是,我想到另一个问题,猜底牌是如此吃亏,那我可以成为拿底牌的人吗?既然我赢不了你,那么我选择成为你的队友。

想了想,这条路我行不通,一则我本就是小弱人,没有靠谱的渠道接触“司机”和“乘务员”,接触了他们也不见得会搭理我;二则我资历浅,只是边缘小人物,即使与主力站同一队,传递到我手上的时候,不知经历了多少人手,时间过去了,牌局变化了,这底牌还是原来的底牌吗?

实力决定了一切,我根本就不是坐在桌上了的人,连进入那个房间、靠近牌桌端茶倒水的资格都欠缺。

然后我大胆地想到另一条思路,我非得需要那张底牌吗?我不知道底牌,就不可能赢了吗?对,实力决定了一切,如果我实力强大到不需要底牌,那我上不上桌都无所谓了。

当初摆在我面前的两条路,我没有多少犹豫,就走向了技术分析的大路(第一批4本书里有3本是关于技术分析的,《炒股的智慧》、《股票作手回忆录》、《日本蜡烛图技术》)。辗转数年,这条路看似人迹较多,其实走的太辛苦,我决定走向人迹罕至的那条,价值投资。

其实我并没有重新找出来《股市真规则》,也不曾翻阅基本面分析的有关经典,在初期,我只是在看图形的时候,增加了看财报的环节,不仅看标的公司的3大表,进行纵向对比,还看同板块的股票,略加横向对比。图形走势越强的,越在意分析财报。这门功课确实挺费劲的,但我彼时并不懂得深刻的价值投资原理,只是基于某种警觉,用自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逻辑思维皮毛,慢慢去剥离技术分析的比重,走“基本面选股+技术面交易”的中间路线,实在有迫不得已的成份。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确认基本面是管用的,价值投资是行得通的。做医药股,我先买几本书回来看,比如《寻找百倍医药股》、《医药健康板块股票投资指南》;做网红概念(年5月份短线华闻集团,现在跌掉南海里了),先读2本书《网红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千亿红利市场》、《网红经济思维模式》。至于研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zz/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