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胜率,选择性下注
第一个问题是:“股市的本质是什么?”这可能让你立即联想到“有效市场”理论,在我跨出商学院大门后,它就一直是风靡一时的理论。
股市果真如此有效,任何人都不能战胜它吗?有效市场理论大体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聪明而又循规蹈矩的选股人来说,市场是非常有效的,要战胜市场是相当困难的。
实际上,平均结果仅仅是平均结果,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不能战胜市场。正如我常说的那样,生活中的一个“铁律”是:只有20%的人才能跻身于前15%。这就是事物运行的法则。
我喜欢的模型是“普通股市场”,这一概念的简化,就是赛马中的彩池投注系统,一个彩池投注系统就相当于一个市场,每个人都进来投注,赔率则根据赌资变化。这显然是股市的运行模式。
甚至连一个傻瓜都可以看出,一匹体重较轻、有不错的赢率和占据有利位置的马比起那些比赛记录糟糕和体重超标的马来说,获胜的几率更大。但是看看赔率,前者为3:2,后者为:1。运用帕斯卡和费马的数学理论统计一下,什么是最明智的投注方式仍不明朗。股价也像这样在变化,所以战胜系统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庄家在收集到的总赌资中抽取17%的佣金,这样你需要智取其他赌客,即从自己所有的赌资中抽取17%交给庄家,然后让剩下的钱活动起来。
一个人能在数学基础上运用聪明才智成为赛马的赢家吗?才智可以带来一些优势,因为许多人对赌马一无所知,只是对着幸运的数字下注。所以,如果一个人参考各种参赛马的表现,同时精于数学且头脑灵活,在没有庄家收取摩擦成本的情况下,他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不幸的是,在许多情况下,一个聪明的、占有优势的赌客只是力求把一赛季的平均损失从17%降至10%。无论如何,很少有人在支付了17%的费用后还能赢得比赛。
股市同样如此——只是庄家的佣金要少得多。如果你拿走交易成本——买卖点差以及佣金等一此外,如果你交易不是过份活跃的话交易成本是相当低的。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激情和足够的训练,一些精明的人将能获得好于平均的结果。这个并不容易做到,大部分人的投资结果都是差强人意。但一些人却很有天份,在交易成本较低的操作中,他们在选殷方面可能会得到好于平均的结果。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具备了通晓万事万物的才能,但上天赐予那些孜孜不倦的人一项才能——他们在观察并寻找世界上错价的赌注,偶尔会发现一个。既然上天赐给他们这个良机,聪明的人就重金下注,但在其他时候却按兵不动。这是非常简单的概念,我很认同这一点——根据彩池投注系统的经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你需要哪些远见呢?我认为不需要太多,如果你联想一下伯克夏·哈撒维以及它聚集起来的上百亿美元的财富,十大远见能解决大多数问题。这也是在如此才气纵横的人——才略远在我之上、非常自律的沃伦——终身奋斗后才取得的不俗佳绩。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只有这十大远见,而是大多数盈利都缘于这十大远见。
如果你的思维贴近彩池投注系统的赢家,投资业绩将非常显著。就把市场当作一场赔率很高的无意义的比赛,偶尔会有一些价格错估的东西。或许你才智有限,一生中不会寻觅到许多这样的机遇,但如果你真的觅到了几个,就应当全力以赴。
对我来说,赢家必须有选择性地下注,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很早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道理,我不明白,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却如此难以参透。
股市中,铁路板块表现颓废,但在其价格达到1/3账面价值时是一个买进的好机会。与之相反,IBM在其鼎盛时期应以6倍于账面价值的价格抛售。正如彩池投注系统一样,任何一个傻瓜都可以看出,IBM的商业前景好于铁路板块,但如果你把双方的价格用概率计算,在两者中择谁最划算,答案似乎变得有些迷离。股市与彩池投注系统非常相像,很难战胜它。
作为挑选普通股的投资者,在试图战胜市场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即长期内如何能达到好于平均的结果?一个让许多人着迷的标准技法就是所谓的“板块轮转”。你在心中推测原油股超越零售商股的时间表等,然后满场转悠,往市场最热门的板块中钻,作出比别人更高明的决策。长此以往,可能你就跑在前头了。但我并不认识那些真正靠板块轮转致富的人,并不排除这个可能。只是我认识的那些有钱人——他们并不是靠这个发财的。
寻找安全边际,优化估值方法
第二个基本方法就是本·格雷厄姆使用的方法——我跟巴菲特都非常喜欢。作为一个要点,格雷厄姆把这个价值概念推荐给私人投资者——如果想买一家企业应该如何要价。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运用这个公式计算。你可以把股票价格乘以股票数量,得出的数字如果不大于抛售价值的1/3,你就具备了许多优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在20世纪30年代时全球陷入“炮弹休克(shellshock,原指在战争中造成的神经官能症,常表现为歇斯底里,后泛指遭受生理或心理重创后留下的后遗症)”时运行的这个理论——当时是英语国家经历的年来最糟糕的一次经济紧缩,在英国利物浦,小麦价格跌入了年来的谷底,当时各国笼罩着“炮弹休克”情绪。本·格雷厄姆从那时起就用他的盖格计数器在废墟间探测,发现有些东西是以低于其每股营运资本的价格来销售的。
那时候,营运资本基本上属于股东,如果员工派不上用场,解雇他们就成了,然后业主将营运资本塞进自己的口袋。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
但现在这种计算方法不管用了——因为一旦企业开始紧缩,这些重要的资产将不复存在。一些文明社会的规定和法律条文表明,许多资产归员工所有,一旦该企业进入衰退阶段,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些资产将不复存在。
假使你是汽车代理经销商,以上情况并不成立,你的经营可能没有周密计划或存在其他种种弊端,按照你的经营方式,企业可能会越来越萧条,末了,你完全可以把你的营运资本打包带走。但是IBM却不能,IBM曾经宣布,因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其每况愈下的市场地位,他们决定改变自己的规模。不知道有没有人观察过IBM资产负债表上都消失了什么。IBM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经营者都是聪明守纪的人,但科技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混乱,导致IBM在成功“冲浪”6年后从浪面上离开。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衰落——是科技陷入窘境的一堂生动的课。(这也是巴菲特和芒格为什么不喜欢科技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强项,无法对付其间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离奇古怪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本·格雷厄姆理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渐渐地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了这一规则,而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廉价股没有了。
当然,格雷厄姆系统中最好的部分就是“市场先生”的理论。格雷厄姆不赞同市场的有效性,相反,他觉得它是一个躁狂抑郁患症者,每天都来造访。市场先生有时候说;“我将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卖给你。”有时候它又说;“我将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买进。”所以你可以选择是否决定跟进、卖出部分股票或是静观其变。
对格雷厄姆来说,同这位狂乱的市场先生做生意,真是福气,因为他一直会给你提供这么多的选择。格雷厄姆的这种思维模式非常重要,深深地影响着巴菲特——他不时运用到自己的投资中。无论如何,如果一味追随本·格雷厄姆的经典技法,或许我们的投资业绩远远不如现在,这是因为格雷厄姆并没有死守教条。
一旦我们在量化基础上,计算出它的便宜程度可能会令格雷厄姆吃惊,我们就开始考虑进入该企业。顺便说一下,伯克夏·哈撒维大部分的资金都是从这些好企业中流来的。我们的第一个2亿美元或者3亿美元是利用盖格计数器在不断探索中得到的,但其他大部分资金还是源于好的企业。比如说,巴菲特合伙公司曾在美国运通公司和迪士尼股价暴跌时大举买入它们的股票。
酝酿好远见后,整装出发才有意义,认为自己何时何地都是全能人才的想法有害无益。如果从一个可行的方案着手,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股市交流好股合作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tj/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