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股票作手回忆录 >> 股票作手回忆录版本 >> 正文 >> 正文

10月的最后一天,我把头条留给他

来源:股票作手回忆录 时间:2021/3/1

photoby游梦

鼎实导读

10月31日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逝世九周年。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文|小视本人,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授权转载,特此感谢!

9年前的今天,年10月31日。

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日子,钱学森在北京永远闭上了双眼,享年98岁。

提到钱学森,大家并不陌生,只是大多数人对于他的了解还停留在书本或者百度百科上: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但他的故事岂是几个头衔就可以概括的,年5月18日,我国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后,美国合众社播发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专稿,文中写道:

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是这样一个人:在许多年以前,他曾经是美国陆军上校,美国政府由于害怕他回归中国,把他扣留了5年之久。

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69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学幻想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今天的头条不娱乐、不搞笑,只留给这个让给中国挺直腰杆子的男人。

01

出生在年的钱学森,从小就是标准的“学霸”。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进入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攻读火车制造。同班同学曾回忆道:当其他同学疯狂抄写笔记,希望考试能及格通过时,钱学森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看他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论文,偏偏每次考试都以高分通过。

年,钱学森的水力学试卷,最后一两道题几乎无人写对,但他却顺利写出,只是将“Ns”漏写了“s”,得96分。

但他却又不是人们印象中呆板的书呆子,每个星期,他都会去上海东部的兰心剧院,花上几个小时听一场交响乐演出。他还加入了交通大学管弦乐队,次中音号吹得极棒。

交大毕业时,因为成绩好钱学森获得一笔奖金,他随即拿着这笔钱到外国商店,买了一套格拉宗诺夫的《音乐会圆舞曲》唱片。

交通大学管弦乐队成员的合影,前排左一为钱学森

他还是交通大学届学生毕业纪念册编辑组美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不仅创作了许多插图,还为该届设计了级徽。

他还有一段时间研究过摄影,这是他为自己拍的照片,光影抓的很是到位。

在钱学森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当时全中国最好的工科学院毕业后,他完全可以在交通部谋得一个优渥的差事,一生顺遂无忧,然而当时的钱学森却早有另外打算。

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日本飞机在上海上空徘徊投掷炸弹,城市内尸横遍野,入目皆是断壁残垣,而中国当时的航空力量根本无力抗更。《日本空军图史》的作者石川英一郎就曾写道:“中国当时的空军力量微乎其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场惨烈的轰炸,让钱学森意识到广阔无垠的天空,已经成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场,他决心转行航空领域,而这正是传奇的开始。

02

年,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是那年“庚子赔款奖学金”中唯一一个航空留学生。

用了一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硕士学位后,他又跟随著名科学家冯·卡门,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继续学习,很快成为冯·卡门最为重视的学生。

钱学森从不靠天赋和奇迹解决问题,来加州的第一个学年,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他几乎一刻不停的学习工作,通宵无眠的研究那些对冯·卡门来说可以轻易解决的课题,一点一点进步,他一生参阅过的书籍、期刊多达三万多本(册)。

这世上,只有极其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钱学森全英文讲义手稿

曾经钱学森在做一项研究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都没有结果,光推算的手稿就多达多页,后来论文发表的时候,只有10页。

项目结束后,他在存放论文终稿的纸袋上写下:“Final”(意为最终的定稿),但随即意识到对科学的探求永无止境,又在后面写上了:“Nothingisfinal”(意为科学领域里面没有认识是最后的)。

钱学森到校不久,有几个同学邀请他加入他们的火箭小组,担当理论设计师。这个在当时不被看重甚至被嘲讽的俱乐部,后来却成为美国太空探索和火箭发射研究的先驱机构,也是顶尖机构。

火箭小组成员(钱学森并未被拍进去)

火箭小组最初进行发射试验的基地的照片,几十年后,这里成为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所在地,美国所有的太空无人探测研究都在这里完成。

03

在当时的美国,对中国人的歧视屡见不鲜

但没有人敢小瞧同样从东方来的钱学森。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想要公平,就要强大,永远不要寄希望与别人给你公平。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带来公平,前提是,你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

你有足够的实力,你的底线和原则才会被别人尊重。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大学向研究生授课

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后来又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和教授。

他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35岁,成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并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纪录的保持者。

他与马利纳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参与美国最核心的军事机密工作。美国空军发展规划,一共九章的规划钱学森撰写了其中6章......

年,钱学森(中)与冯·卡门(右)与冯卡门的指导教授普朗特(左)在德国会面。钱学森当时被美国空军授予上校军衔,固穿着上校服装。

年,五角大楼会议。前排坐席居中(左八)的是冯·卡门,后排站立左二为钱学森。

年,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合影。共有3位中国学者:一排左三为钱学森,二排左一为林家翘,三排左二为郭永怀。

他曾在参加会议时提出一个论点,《纽约时报》专门开半版去介绍,可以说未来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钱学森却做出了一个让美国军方大为震惊的决定——回国。

04

钱学森曾在后来多次强调: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他始终未曾忘记自己进入航空领域的初衷,为自己的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博得一席之地,不再受强国欺辱。

于是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然而当他收拾好行李时,却被美国移民局拦下。

我们都知道美国海军副部长丹·金博尔那句名言:“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正值冷战开始初期,对美国来说,掌握美国导弹核心机密的钱学森知道了太多了,于是一顶“间谍”的帽子扣了下来,钱学森的保密许可证被吊销,本人也遭到了拘禁。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后来回忆说,被关押了15天的钱学森被放出来时,体重瘦了15公斤。但即使被放出来,他却仍无人身自由,不仅要受到联邦调查提供的监视,每个月还要去移民局签到。

年,钱学森在洛杉矶移民局的一次听证会。

钱学森移民签到记录

但在那段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日子里,钱学森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专注学术研究。也是在那段被监视的日子里,他完成了控制论的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的撰写。

不为繁华所迷惑,不为困境所沮丧,有些人,注定不会被打垮。

05

年,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上,双方终于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一项重要协议,钱学森终于得以回国。几年后,周恩来评价王炳南—约翰逊会谈的结果说:“中美大使级会议……要回来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一件事情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会谈也是有价值的。”

离境的那天,有记者询问钱学森是否还准备再回美国。

钱学森毫不犹豫的回答:

“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和孩子归国

年,钱学森和家人在上海家中合影

年10月8日,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一天,被很多科学家视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端之日,从此,钱学森这个名字便与中国航天与民族尊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回国不久,钱学森就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出任院长,而这正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

当时的中国,对导弹的研究几乎为0,尤其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更是让导弹研究雪上加霜。从不服输的钱学森,于是自己撰写教材,把很多关键的词语翻译成中文,他教授的那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航天的中坚力量。

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三年之后提交辞呈。自此,他的主要职务一直为副职。

钱学森在国内授课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成功。

钱学森在发射现场指导

曾担任钱学森助手、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副会长的庄逢甘说道:“钱学森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

他指出,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在技术上至少要落后20年。“中国的太空产业不会有今日的成就。他是最顶尖的科学家,最权威的人物。”

合众国际社记者罗伯特·克莱伯也曾评价: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一位美国人甚至表示:“政府居然允许这个科学天才回到中国手中,让他的智慧为中国所用”,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世纪的悲剧”。

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聂荣臻与参加试验的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左十三为钱学森。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钱学森)足够优秀,可当千军万马。

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的样子。

06

在科研领域,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传奇。

而他与妻子蒋英的爱情故事,同样让人羡慕不已,简直是一出大写的霸道总裁爱上你了。

蒋英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被誉为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

蒋英年轻时照片

顾盼生姿,风华正好

蒋英和钱学森年幼相识,后来钱学森去了美国,便渐渐断了联系。年,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学术演讲,回国后家人给他安排了不少相亲,但他却对许久没见的蒋英一见钟情。

不会说浪漫的情话的钱学森单刀直入,就直接对蒋英说:

“咱们一块去美国吧?”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告白,蒋英愣住了:

“什么叫咱们?”

钱学森直接了当的表示:

“你应该属于我呀。”

听到这里,本就对钱学森有好感的蒋英也没有忸怩,直接就答应。年9月17日,两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而这距离钱学森回国两人第一次见面,只过了6个星期。

有些缘分,从相遇第一眼或许就已经注定!

钱学森和蒋英在上海的结婚照

当时刊登两人结婚的消息

婚礼上,蒋英喊了学生周广仁弹奏《婚礼进行曲》,当时周广仁还是个17岁的小姑娘,直说自己不会,蒋英说没关系我教你啊。还强调了不要大家习惯的瓦格纳版本,要门德尔松版本的。

也不是开始就弹《婚礼进行曲》,而是用一首巴赫开场,让全场观众都安静下来,才真正响起婚礼的音乐。

07

婚后蒋英跟随钱学森来到了美国。

正值新婚,早上愉快的吃完早饭,钱学森就笑眯眯的对蒋英道:

那我走了,我晚上再回来。

随即不解风情的将妻子留在家里,出去继续自己的工作了,到了晚上五六点回来了,对着蒋英高高兴兴的笑:

你好呀,我和你一块做点什么吃的呀?

因为蒋英那时不会做饭,钱学森做了饭之后,跟她开始介绍美国生活,聊得差不多时,钱学森泡了一杯茶,拿着茶就进了自己的书房,对着蒋英说了声:

回见呀。

就这样把新婚妻子又晾在那里,蒋英哭笑不得。而这样的生活从结婚的第一年持续到了以后这六十几年,他天天晚上都是吃完晚饭,自己倒一杯茶,躲到小书房里去看书。

虽然钱学森真的是相当不懂风情,但所有人都能看出这个学霸对蒋英是真的入了心的。

冯·卡门第一次见到夫妻两个就震惊的表示: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英真的非常可爱,钱是完全被迷住了。

那个高冷不善交际的钱学森慢慢改变了,蒋英后来回忆道:

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简单一句话的背后却是没有言说的深情。

都说婚姻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有柴米油盐,两人却同样将琐事演出了一幕幕的浪漫。因为蒋英不善下厨,通常都是两人一起买菜,蒋英切菜洗菜,最后钱学森掌勺。

在被监视软禁的那5年里,蒋英始终陪在钱学森身边。有时候一起带着孩子去家附近散步,每天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做饭。蒋英用温柔,琴声和歌声,陪他度过那段阴暗的日子。

鲜衣怒马春风得意,风雨同舟死生不离。

在那本著名的《工程控制论》的首页,钱学森写道:“献给我的妻子英”。

钱学森回国时,《大公报》曾拍下一张照片。钱学森一手牵着儿子,另一只手却提着一把吉他,那正是蒋英的吉他。

回国后,钱学森因为航天研究常年不在家,蒋英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提升自己,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教导出一批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力的学生。

回国后每次蒋英演出,或者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看,有时候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亲自录下来,给他听。

在蒋英执教40周年研讨会上,88岁的钱学森写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结婚六十多年,两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未吵过一次嘴。

年,在“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颁奖仪式上,钱学森当众说道:

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老伴干什么的,我向大家解释一下,我老伴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我今天获奖,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年蒋英生日,钱学森一如几十年前一样,笑呵呵的,然后拉过了蒋英,一起拍合照,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图片来源:CCTV《大家》(蒋英:我的丈夫钱学森)

生日会上,蒋英再次弹起了钱学森在结婚时送给他的钢琴,钱学森就在一旁静静注视着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晚年的钱学森获得很多奖,对于功名荣耀却只是一笑而过,他曾诙谐的对蒋英说:“钱归你,奖(蒋)归我。”

学霸突然说起情话来,也真是甜到爆炸啊!

08

尤记得,在中国导弹研究一片白纸的情况下,陈赓曾询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没有犹豫的回答:“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年,钱学森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鲁迅先生有过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推荐阅读

1、一位台商眼中的中国制造

2、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深度学习能力

3、《原则》动画瑞·达里奥

瑞·达利欧《原则》怎么选择成长股

股票作手回忆录

欢迎读者留言或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jiquandao.com/hylbb/6334.html